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正文

大同: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 时间:2022-06-23 17:22:41 来源:  作者:  点击:

  

  

  云冈束腰鼓舞

  

  非遗走进生活,接续美好时代。连日来,体验式非遗之旅备受市民青睐。在古城部分街巷,非遗“驻足处”往往成为热门“打卡点”,一些非遗文创产品在带动文旅消费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片融合发展的新风景。今年6月,在纯阳宫广场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市民近距离欣赏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北路梆子、雁北耍孩儿、阳高二人台等表演,现场品尝了浑源凉粉、大同黄花、灵丘黄烧饼等。不少年轻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点下,还参与了大同铜器、大同砖雕的现场制作,他们表示,观看表演、参与制作、品味美食,这一切让人深深着迷,感受到了古都文化的魅力。

  多元保护 传承发展

  大同是一座具有厚重底蕴、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这种底蕴和魅力,源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辉煌历史,源于“民族交融、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源于“遗存众多、唯美雄壮”的景致资源,源于“生态怡人、味美中华”的鲜明特色。近几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摸索出了符合大同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制度,有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整体提升。大同人民的非遗情结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活态传承在四大街、八小巷随处都能邂逅。

  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市有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7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03项,县级代表性项目22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4名。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我市加大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县区、村寨寻访老艺人、搜集民间资料,对传统戏曲的渊源、音乐、唱腔、剧目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塞北梨园》系列丛书、《大同地方戏传统剧目丛书》《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大同工艺美术精粹》《大同武术史》《大同铜器》等各类非遗专著60余本,市级非遗项目“刘老醯”也成功入选“三晋老字号”。此外,录制《非遗影像志》和非遗短片42部,加强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遴选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专业素质的非遗专家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学习方式锻造非遗传承队伍年轻力量。

  多种形式 活态利用

  今年,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同艺校“云冈舞”在云冈石窟景区和古城内亮相,“云冈长袖飞天舞”“云冈六臂神舞”“云冈莲珠纹舞”“云冈凤箫神舞”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受到市民热捧。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新创作的“云冈束腰鼓舞”又以悠扬的旋律、蹁跹的舞姿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有市民表示,“云冈舞”既代表一所艺术类学校的学科舞蹈,又展现大同文旅品牌无限活力,应该成为常态化演艺项目。

  为增强全民保护意识,近几年来,大同非遗有效利用各种载体进行宣传造势,如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展演,走上春节文化庙会,参与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等,一年又一年,在众多非遗工作者的努力推动下,大同非遗不仅取得了显著成绩,也被更多人了解。在大同市图书馆等20家微信平台开辟大同非遗栏目100余期;组织非遗生产经营单位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销售平台开店,进行非遗产品销售。成功举办2届大同非遗购物节,连续多年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春节文化庙会、送戏下乡、非遗美食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市民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意识。

  新生力量 传播品牌

  漫步古城,不少市民的感受是,不仅景区景点风景优美,众多非遗美食、非遗美物同样十分吸引人。而一些年轻人正以另一种方式与非遗深度接触。

  “大同编织,传承着老手艺。”一款款用毛线精心勾勒出的色彩斑斓的各种手工艺品引起不少人的浓厚兴趣。创意口罩搭配红红的“嘴”,这是用毛线一针针地勾勒出来的;一对小挎包,旁边有人猜是专为某个宠物准备的,其实那是一位家长专门给孩子定购的“红包”;汽车上的挂件、小女生的背包、毛线篮子里的“草莓”……来自吕梁的90后女孩田雅利用“回眸手作”勾出人们每一天多姿多彩的生活。田雅利告诉记者,从小她就对毛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总是抱着一个小小的线团在床上爬来爬去,不肯放手。十几岁的时候,她经常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制作的各种“毛制品”问这问那。妈妈告诉她,她的姥姥曾是当年毛线厂的一把好手,编织的各种毛衣深受顾客好评。现在,田雅利和丈夫在潘家园租了个小门店,专门开发“回眸手作”非遗文创系列工艺品,她还计划把大同景点、大同美食制作成毛线工艺品,让各地游客从一个个小线团“读”出大同文化。

  非遗以合适的方式打开,年轻人就会饶有兴趣。昔日,人们视非遗为“高大上”,一味消极保护,让非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结果自然是参与者寥寥。非遗活得好,场景营造少不了。业内人士表示,塑造非遗品牌,营造浓厚氛围,应该有常态化活动或打造非遗一条街,建设大同工艺美术馆进行集中展示。再配以活泼欢快的舞龙舞狮,妙趣横生的剪纸木偶表演,令人称奇的雕版印刷,让人捧腹的数来宝表演,韵味绵长的戏曲展示,蔚为壮观的汉服游街,古风新潮交相辉映,时尚咖啡与传统香茗美美与共……共同形成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画卷。

  遇见网络是非遗传播的福音,因为它带来的是动态的交互性场景,会不断产生新的传播主体。商家将非遗制作过程通过直播方式进行推广,作为观众的年轻人也会“反客为主”,变受众为传播者身份。他们游老街巷、访老民居、赏老手艺、尝老滋味,遇到可心的掏出手机随时拍摄,用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在亲朋好友中播放转发,由此不断地在各种圈子中破壁,让文化理念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激发更多人了解非遗的兴趣,让非遗传播生生不息。这些传播场景一个催生另一个,形成一个动态的链条,在这当中,年轻人是绝对的主角。

  让年轻人把更多的非遗带回家,把绵长的文化送到更远的地方,非遗文化生命将活力无限。(大同日报 赵永宏)

  

  


原文链接:http://wlt.shanxi.gov.cn/xwzx/sxdt/202206/t20220622_645750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