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服务 > 正文

新疆阿克苏:为乡亲们探索美好生活的“取金”路

  • 时间:2020-04-24 17:38:44 来源:  作者:  点击:

“自从来了工作队,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村委会建起了二层楼,村民活动中心宽敞又漂亮。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村的发展越来越好,去年我们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真心感谢工作队。”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赛里木镇硝尔买里村的村民们说起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队纷纷竖起大拇指。

硝尔买里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有276户13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740人,占全村的55.89%。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驻村以来,通过帮助村民建立扶贫工厂、成立专业合作社、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等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8年10月整村退出贫困村,2019年9月,最后3户22人脱贫,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挖掘自身优势 就地“掘金”

4月22日,54岁的村民阿依古丽·阿卜拉正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帮助邻居帕坦木·坦依尔种土豆,她自家的3.5亩土豆已经播种完毕。

加上承包的30亩地,阿依古丽·阿卜拉家共有50亩地,她准备今年种上8亩土豆,剩余的种小麦和玉米。去年她尝试着跟合作社种植了一亩土豆,没想到纯收入就达到了1000元,而一亩小麦的纯收入只有400元。尝到甜头的她,今年决定跟着合作社多种点土豆,增加收入。

“种土豆的间距把握好,科学种植才能让种出来的土豆品质好,产量高。”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驻赛里木镇硝尔买里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下地了解情况的同时,也在给她们亲自指导。跟村民洽谈好了种出来的土豆包销,村民们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2018年春天,工作队与村“两委”商量把土地提质增效、助农增收作为首选,根据硝尔买里村的土壤、水源、气候环境,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计划地适度扩大村里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工作队采取“订单+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种植,积极联系拜城县疆达薯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统一购置了优质种苗。由本村种植能手、党员阿布都拉·买买提牵头带领26户贫困户,成立了富力农副产品种植合作社,种植淀粉马铃薯85.1亩,并邀请疆达薯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科学种植,精心管理。2019年,合作社又将种植马铃薯的面积扩大到115亩。连续两年马铃薯喜获丰收,工作队多方联系,将所产的马铃薯全部销售到阿克苏市,每亩平均收入2000元,合作社社员个个喜笑颜开,钱袋子鼓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硝尔买里村家家户户都养牛,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村民小额贴息贷款等也主要用于购买牛,但都是散养在贫困户家中,未形成规模。为整合上述资源和传统优势,2017年工作队召集村里的5个养殖大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并申请中央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100万元。2018年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协调乌鲁木齐永嘉商会捐赠10万元,协调地区供电公司建成输电线路,当年建成1200平方米的牛舍、720立方米青储窖等基础设施。2019年再次申请扶贫资金43.5万元,建成200平方米库房、300立方米堆粪场、1000立方米青储窖,购置打包机、碎草机。历经工作队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建成标准化的养牛基地。

31户贫困户将56头牛托养在基地,由合作社理事长阿布都克热木·达吾提牵头,在引种、饲料、防疫、销售等方面统一管理,规范养殖程序,降低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既让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按每年每头1400元定期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又让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解放出来,通过务工再增加一笔收入。

贫困户艾合买提·买买提说:“家里的3头牛每天要喂草、喂水,我想打工出不去。现在牛托养在托牛所,每年有4200元的分红,我们夫妻俩都可以出去打工。我今年出去打工挣9000元,这个月准备去新和县拾棉花,妻子阿娜古丽·提依甫在村里当保洁员,月工资1081元,托牛所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发展主导产业 多方“淘金”

“看我做的灯笼漂亮吗?现在我在村里的灯笼厂工作,一天可以挣50元钱呢,我要抓紧时间加油做,争取一天挣100元!”村民吉米拉木·尼亚孜捧着手里的灯笼难掩心中的喜悦。

考虑到全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本村的主导产业,工作队在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协助下引进一家灯笼制作企业,又通过大连城郊检察院筹措扶贫资金10万元,在村委会大院建成300平方米的灯笼厂,所需原材料由这家灯笼制作企业提供,进行来料加工,村民按件挣加工费,一年四季、刮风下雨不受影响,村民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经过培训合格后灵活参与生产,按件获取酬劳,现在灯笼厂已经帮助19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同时,工作队还对灯笼厂的经营方式进行了转变,以前以来料加工为主,现在又拓展自行销售,不仅提高了灯笼厂的集体收入,也激发了村民的工作热情,2018年灯笼厂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19名村民中16人是贫困户,每人每月增收在1000余元左右,为全村脱贫致富开启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路。

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钢说:“扶贫不是一时,而是要为村民们构建稳定的、长远的增加收入的渠道,要让村集体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让硝尔买里村的村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不掉队。”

“输血”变为“造血” 自主“炼金”

工作队把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就业和外出务工作为实现增收的重要方式,入户摸排,对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建立销号台账,就业一个,销号一个。

引导帮助有一技之长的村民自主创业。工作队积极向拜城县温州援疆指挥部申请项目资金30万元,在村委会门前建起了一条创业街。

贫困户祖丽皮耶木·依地热斯是工作队队长刘钢的帮扶户,她带着2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刘钢知道她曾经在乌鲁木齐的餐厅帮过厨,就鼓励她去创业街开餐厅自主创业。2019年9月28日餐厅开业那一天,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工作队全体队员。一个星期后,祖丽皮耶木带着满脸的自信,拿着7天的营业收入4000元,又重新承包了一个更大的门面。

“多亏工作队帮我开起了这个烤包子店,今天一开张就卖出去400多个,我太高兴了,感谢工作队。”在硝尔买里村村委会旁边有一个不大的烤包子店,店铺的主人是已脱贫的帕尔哈提·多来提。

几个月前,帕尔哈提·多来提一家从乌市返乡,承包地之前都租给了别人,在家无事可做,但本人会做烤包子,苦于没有经营场地。工作队了解到此情况,考虑到他有一技之长,决定帮助他在村里开一家烤包子店。刘钢队长与村委会协商将水泵房隔出一间,改了门窗,帮他修了馕坑,做了简单的布置,帕尔哈提·多来提的烤包子店就这样开张了。

工作队主动与用工企业、县人社局保持长期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为村民务工推荐合适岗位。截至目前,村里有8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富余劳动力分别在乌鲁木齐、阿克苏市、拜城县和村内就业并有稳定收入,其中外地就业17人,灯笼厂务工15人,公益性岗位14人,阿克苏纺织城务工9人,个体户9人,村干部8人,协警8人,保安6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驻拜城县赛里木镇硝尔买里村工作队通过自身挖掘潜力、开发主导产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举措,切实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使硝尔买里村驶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郭坤庆 覃辉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