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正文

让“大同人游大同”更具文化味儿

  • 时间:2022-07-15 17:23:45 来源:  作者:  点击:

  

  

  

  

  时下,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十分鲜明,挑战性强、体验感好的旅行方式成为00后首选,90后出行围绕时尚、新鲜、趣味展开,80后则以自驾“遛娃”为主。传统线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旅游需求,创新模式,开拓思路,迎接新挑战,让旅游重现光芒。大同市不少旅游从业者正在思考,如何根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人游山西”活动线路,布局暑期旅游市场。

  “从产品视角看,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依然是支撑旅游消费高质量增长的动力。从流量的角度看,‘网红’概念正在改变着景区的消费格局,尤其是对于年轻客群而言,‘打卡’的意义在于社交而不是观光本身;从市场的角度看,本地化消费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城市旅游产业链布局,假日经济爆发出来的文旅消费势能很大程度上源于本地消费的支撑。”平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佳宁在谈到古城文化旅游现状时认为。

  通过走访他发现,每逢周末,古城内分外热闹,游客在游览完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大同红色记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等景点和场馆之后,美食、文创、地方土特产成为消费主流。“文化游”带动“消费流”,是古城旅游的新趋向。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向往远方,却忽略了家门口的风景,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感受家乡的魅力,你会发现,原来大同也是这么美。等放了暑假,一定要为孩子制订一套大同出行计划,带孩子领略大同文化之美。”家住龙港苑的李女士表示。

  “文艺研学提升古城文旅品质,在‘研’与‘学’中增强审美趣味性,增强文艺修养,从而感悟古城生活。”大同文旅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张雅黎深有感触地说,在体验中感知大同之美,在审美趣味中重新解读古城内涵,“文艺研学”应该成为大同文旅的一项内容。

  在采访中还发现,近郊度假让沉浸式酒店度假成为旅游新时尚,尤其是带有温泉、水上乐园、亲子玩乐体验及特色餐饮的酒店颇受欢迎,呈现本地游、休闲游、微度假、探亲游、乡村游、自驾游等市场趋势。

  “农耕之致,硕果累累。最美的夏天是‘晒’出来的。”6月16日,市民李志在朋友圈“晒”出9张新荣区得胜堡美景,图上配了这样的文字:“说起出游,这两年好像条件反射一样不敢选择远距离目的地,自己开车找一个特色村庄待上几天,与当地村民聊聊天、吃农家饭,听他们讲述乡村故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跟往年扎堆去热门出游城市相比,我感觉这种方式更适合我。”

  激发文化市场热度,带动红色旅游小高峰。红色旅游成为家庭亲子游的重要主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庆幸生在这个年代,感恩先辈的付出。”市民刘晶坦言,“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走出家门,来到大同红色记忆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又让我沉浸式体验到中国近现代史带给我的无穷力量。”

  坐上五彩斑斓的巨型热气球,看日出日落,观云卷云舒,来一场热气球浪漫云端之旅,体验别样的大同浪漫。从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热气球场地出发,与蓝天白云轻风耳语。

  6月23日、24日,市文旅局组织全市文旅从业人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代表等组成观摩团,先后观摩了云州区露营基地和灵丘县乡村旅游业态项目,并在灵丘龙玉池研学基地举行座谈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学习借鉴好的做法,梳理存在的问题短板,为暑期旅游市场把脉。

  在大同市部分旅行社负责人看来,作为假期出游主力军的中青年客群,尤为注重出游主题、线路和玩法的创新。在出游主题方面,大同方特欢乐世界之旅、乡村露营之旅、乡村美食之旅、寻访古村镇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备受关注。他们认为,加入特色文化元素,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张雅黎认为,本地化及周边市场的良好表现,将是暑期旅游市场的重要机遇。由此,他们决定,投放更多面向本地游客的产品。她表示,将继续以近郊微度假作为切入点,与旅游目的地合作,丰富“48小时”营销活动的内容,并结合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旅行盲盒形式,让更多游客有兴趣“解锁”周边游市场。(赵永宏)

  


原文链接:http://wlt.shanxi.gov.cn/xwzx/sxdt/202207/t20220714_670222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