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圣地 > 正文

生动诠释长城文化山西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 时间:2023-08-05 21:25:16 来源:  作者:  点击:

  

  “九塞之首”雁门关,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边塞古堡群得胜堡群,“京畿藩屏、金城汤池”娘子关,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杀虎口,保存完整、形制壮观的明代白草口、竹帛口长城……山西长城本体资源丰富,沿线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景观独特。不同朝代在山西修建的长城超过3500公里,现存与长城防御体系相关的城堡关口超500座,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关、堡、口、边墙等长城历史遗迹众多,堪称“中华长城的经典地标”。

  2023年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的重点建设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大同、朔州、忻州、阳泉等地全面贯彻落实各项部署,立足使命任务,以山西明长城为主线,逐步串联起了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点,全面展示山西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一带、三段、六区、多点”总体空间格局正逐步形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山西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和文化旅游带注入了持续动能。

  高标准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山西是中国长城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阳泉等8个市39个县(市、区),有战国、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8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还是现存的长城文化遗存,山西长城在中国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实现山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实践。

  早在2022年5月,山西就印发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大主体功能分区,全力构建长城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科学体系。

  同时,指导大同、朔州、忻州、阳泉4市完成了市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市按照程序印发实施;制定印发了《山西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雁门关—广武城核心展示园建设一体化推进方案》,大同市出台了《大同市长城保护条例》,朔州市编制了《朔州长城旅游专项规划》《山阴县广武长城保护规划》《右玉县长城古堡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为全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2023年3月9日,在山西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会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曙光表示,今年,山西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从推动《规划》落地落实、做好长城保护修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文旅产品打造、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展示、完善各级工作机制八个方面持续发力。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浪潮中,发出山西声音、贡献山西方案、展示山西形象、体现山西担当。

  区域核心展示园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部署,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

  山西作为长城资源大省,主要体现在资源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时间跨度长、景观品质高等方面。为此,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山西全力促进长城文物、文化资源转化成优质旅游产品,将实施《山西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雁门关—广武城核心展示园建设一体化推进方案》,逐步推进雁门关—广武城、平型关等跨区域核心展示园一体化建设工作,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7月30日,“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季——“相约忻州 开启晋冀康养之旅”文旅推介会在忻州市举办。此次活动采用市县互动、景区联动的方式引客入忻,以文化艺术惠民、文旅体验创新、特色文旅融合为主线,进一步推广忻州的长城资源,彰显忻州长城文化旅游的品牌魅力。

  近年来,忻州市对长城的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出台《长城保护条例》之余,对忻州长城段进行了修缮,部分忻州长城段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州市还立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核心区段资源优势,以打造文旅产品带动长城沿线旅游发展,推进雁门关伏击战红色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以期推进忻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1日,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文创人才工作站在山阴县广武镇揭牌。工作站建在广武镇,对开创建设南部文旅康养度假区创新实践,推动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战略规划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广武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打造地方标志景观,叫响“广武”文旅品牌,形成了“一园一路双城三区”的发展格局。

  博物馆“活化”长城文旅资源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山西长城文化的广泛宣传,长城沿线文旅资源引来大批游客参观。相应地,生动讲述长城故事、山西故事和中国故事的各类载体也应运而生。

  从大同市到阳泉市,各地长城主题博物馆穿越古今,或开工建设或升级改造或建成开馆,让长城故事、山西故事与中国故事焕新出彩。

  6月19日,位于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村的大同长城博物馆开馆。该馆被文旅部遴选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主要以大同境内现存历代长城为主题,从历史人文、长城建筑、民族交融、长城精神等方面,运用多媒体、声光电、交互式等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多元素展示长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赵曙光表示,大同长城博物馆与天镇长城、黑石崖沟和李二口村,构成了一个优质的文化展示传播和教育空间,其精心策划实施的展陈能够清晰地向公众讲述大同长城的演变、军事防御、历史事件和民族发展交融故事,对提高大同长城文化的影响力和推动大同文旅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阳泉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项目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之一,该馆建成后将全方位展示阳泉长城周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阳泉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阳泉段)“一馆一中心”阳泉·固关长城文化展示馆、娘子关长城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正加紧建设中,该项目将从不同视角展现山西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的精彩篇章,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长城精神。

  博物馆与长城遗址遗迹展示连在一起,自然地成为景区的一个部分,“活化”了长城文化,让山西长城沿线景区不断“出圈”。

  培育新业态讲好长城故事

  国家级与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布,让传播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有了新渠道,长城所承载的文化遗产、红色精神、多元文化、多彩艺术等精神价值将更好地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与长城相伴生的冰雪运动、生态休闲、古城新貌、古村名镇等物质空间与多样动能将更好地放松人们的身心。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在长城文化遗产探访之旅线路中,山西的明长城李二口段—李二口长城景区、杀虎口长城—右玉生态旅游景区、明长城娘子关段—娘子关景区、老牛湾—丫角山—偏关老牛湾景区入选。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使得偏关老牛湾段、天镇李二口段等“城景通、景景通”示范路段建成通车,带动沿线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偏关老牛湾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起点,长城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就坐落于此。文化驿站配建了长城文化体验园、中国长城地图景观、文化观景长廊、数字摄影互动平台、房车营地营位等,可提供房车露营、数字景点、导游服务等。

  此外,我省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建成128公里慢行道、18个驿站、8个房车营地、12个观景台,打造了融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复兴路、遗产活化路、绿色生态路。大同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串联了6个A级景区和2个旅游度假区,带动沿线4个县(区)的14.9万人口增收,建设运营了20余家长城精品民宿,谋划推动长城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忻州市偏关县新建乾坤湾民宿村、关河口驿站,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繁峙县平型关和韩庄长城积极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

  我省还继续挖掘长城历史文化、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旅游演艺强势品牌,丰富文旅行业业态布局,让长城历史文化“活起来”。今年4月,沉浸式人文体验剧《遇见娘子关》的复演,受到了各地游客的热捧。《遇见娘子关》一剧结合景区兴隆商业街、临泉古街、关城古街,打造了夜间沉浸式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并形成娘子关景区夜游、夜演、夜秀、夜购的夜经济文化旅游新格局。

  我省依托长城沿线传统村落及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长城生态民俗旅游、长城特色民宿、长城节庆赛事、写生摄影基地等特色品牌;培育长城景观农业,种植油菜花、高粱、向日葵等观赏作物,带动农民增收,靓化长城景色。

  接下来,山西将通过持续挖掘山西长城精神价值、高质量布局建成一批标杆性带动性项目、创新性扶持培育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等。同时,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旅融合工作,聚焦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全面展现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生动呈现万里长城之美,让人们愿意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让新时代长城故事深入人心,全力实现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和文化旅游带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总目标,圆满交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西答卷。(田璐)

  

  


原文链接:http://wlt.shanxi.gov.cn/xwzx/wlxx/202308/t20230803_905385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