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吔~吔哩嗬~”10月30日晚,珠江之畔的暨南大学校园,灯光璀璨,激情涌动,流传于怀化沅水之上的号子声从教室里传出,清脆而豪迈,响彻夜空。
当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正在这里举行——新媒体+非遗进高校分享会。非遗推荐官、资深媒体人、沅陵县政协委员金玲担任本次分享会的主讲人,并邀请沅陵老艺人向上客串。向上是怀化市市级非遗名录沅陵号子和湖南省省级非遗名录沅陵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人称“湘西号子王”。
10月30日至31日,怀化的沅陵号子、山歌和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广州,受到老广们和海内外学子的热捧,不同的文化在珠江之畔相互交流,文明之光四射。
一、步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殿堂”
10月30日18时许,暨南大学本部教学楼209教室,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子早已将座位占满,清理手机内存、整理笔记本电脑、调试摄像摄影器材、选择拍摄机位……学术气氛热烈而蓬勃。
“飚滩如同龙摆尾,个个都是浪里蛟。”在一片古老沅水之上的号子声中,金玲开始情景式讲解:“生活在湘西的沅陵人,在艰辛的生活中相互吆喝而产生了劳动号子、山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追求、渴望、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
山歌、号子中淳朴的字句和美丽的旋律直抵人心,是先民写给大山和沅水的诗。金玲打开课件App播放,将她近年来翻山越岭,寻找原生态非遗传承人、直播非遗的资料一一展现。
金玲出生于沅陵县一个小山村,后在长沙、广州等地工作,现为该县一名政协委员。她深感家乡的文化深厚、斑斓,应当向外多推介,“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为此,她通过政协提案的方式呼吁各界致力于将沅陵本土文化推出去。
自2019年来,金玲先后向广州市文化馆、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推介沅陵号子、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广州市荔湾区、东莞等地开展非遗公开课,博得老广们阵阵喝彩,一些在广东及东南亚发展的沅陵籍人士闻讯赶来,产生强大的精神共鸣。
“你们这个号子真是太震撼了。”此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徐成在讲台上即兴喊了几声沅陵号子,随后拉开分享会序幕。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我国新闻院系中开办最早的系科之一,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徐成介绍,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今晚特邀校外两位研究非遗方面的老师与大家深度互动。”
二、文化互动迸火花
金玲分享完“新媒体+非遗”课程后,学子们的“长枪短炮”早已对准讲台。她和向上邀请几名同学一起上台,手挽手唱起车水号子:“田中无水心里急,车起水来唱起歌……”
随后,挖地号子、盘木号子、摇橹号子和山歌等一一上演,讲台两边还展出了沅陵土家族服饰供试穿。同学们穿越时空,仿佛来到了古老的怀化沅陵。
一名来自香港的宋同学告诉记者,她母亲就是沅陵人,之前对沅陵文化有一些了解,“今晚听到这些声音好亲切、好熟悉,就像回到妈妈的家乡。”她还录制了视频带回去向家人分享。她说,他们看到一定会很高兴。
王蓉、刀缘圆两名同学来自云南大理,2021年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广播电视学。“真的很精彩!”两人手拉手进入到与金玲、向上的互动队伍中。他俩说,听了此次分享会收获很大,大理那边也有山歌、花灯、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可以向金玲多学习,创新方式,多传播家乡文化。
有趣的是,该院非洲籍学生柯娜,邀请向上老师与她PK。她让向上唱一段沅陵山歌,自己唱出一首非洲南部当地民歌。霎时,聚光灯转向他们,引来同学们的“长枪短炮”。
之前,看了分享会的海报后,学生王诗杰当晚特意穿了汉服,自己出镜录制了新闻传播作品。他说,学习民族文化要有专业精神,要把多彩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三、文化馆里显魅力
珠江之畔,人们的叫好声与文化热潮难却,10月31日下午,沅陵号子与沅陵山歌走进广州市文化馆。
该馆在海珠湖公园北侧, 与岭南大观园位于新中轴线最南端,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馆。设计灵感来源于婆娑的榕树和密集的水网,选取岭南典型的风景元素“山、水、田、塘”贯穿整体设计。
在该馆实验剧场,当天15时,沅陵号子和沅陵山歌赏析分享会正式开课,湖南省省级非遗项目“沅陵山歌”、怀化市级非遗项目“沅陵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向上老师以歌开场,从观众席缓缓步入舞台。
他富有鲜明湘西特色的歌声嘹亮悠扬,感情充沛动人。观众仿佛置身于沅陵山水中,感受古老号子、山歌的独特魅力,一下子点燃了全场气氛。
“大山的粗犷与豪迈!”台下老广们掌声如雷。他们迫不及待地走上舞台,与向上老师一同扭动身段,高喊号子。“这是一种不一样的风格,仿佛赋予人们‘扛鼎’的力量!”一名女士感慨道。
她说,她在广州郊区长大,地势较平,稻田多,记忆中干农活好像没有喊号子,没有这么壮观的场面。她认为,现场真人讲授、演绎,还可以互动,这比看电视、电影和一般的演出有意思多了,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多开展。
另一名观众说,茂名也有号子,但相对于沅陵号子有所异同,“但都体现了劳动的美丽与力量。”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多交流,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发展,“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
一声号子力量来。当天,在广东工作的沅陵籍人员闻讯赶来,一起重温家乡的味道与力量。他们一边观看金玲和向上的演绎,一边用手打着拍子,口中轻声跟着哼起来。因为号子、因为乡音,此时,他们乡情浓烈,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在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会长张金城看来,在广东发展的老乡众多,大家在乡音乡情感召下,激起更加奋进的力量,“老乡们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信心与动力更强了。”
四、非遗的广州“待遇”
美丽的沅陵文化不仅多彩,而且隽永。分享会上,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文创研发、生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向绍文将一批非遗文创产品赠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该院院长助理谷虹代表学院接受。
这些文创产品由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维多利科技有限公司沅陵籍在粤创业人士刘纯峰、向绍文及金玲团队研发、设计、生产。
赠予的两个龙船鼓分属两种版本,根据沅陵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沅陵传统龙舟赛”文化元素创作的;1个音乐水晶灯根据怀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沅水号子”文化元素创作。
3个文创产品当即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收入院藏,供师生用于文化交流与探讨。在广州市文化馆,非遗文创产品同样受到热捧。在分享会后,向绍文向该馆赠予“龙船鼓”和“音乐水晶灯”。该馆收入馆藏。
两场分享会,金玲以课件和图文+视频展示的形式,带领现场观众嘉宾走进千年古郡沅陵。她详细讲述了沅陵号子、山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分类特点,着重介绍了号子、山歌中所蕴含的过去沅陵人民真实生活场景,湖湘多山多水的地理风情孕育出了独特的号子、山歌文化。
“非遗不能断,不管是湖南还是广东,非遗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一直在致力做‘多彩湘粤,非遗相约’。”金玲说,大家因非遗走到一起,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非遗,了解中国非遗,这只是开头,进高校、进文化馆系列活动后,还会进工厂、进社区,“让古老的非遗潮起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