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民间社火的当代实践——传统节日仪式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讨班”结业仪式在长治市举行,标志着为期20余天的研讨班理论学习和田野调查顺利结束。
本次研讨班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大学共同合作,以民间社火的当代实践为主题,以长治市民间社火、上党八音会等非遗项目为对象,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进行两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并在长治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
研讨班成果汇报会上,五个学员代表依次汇报学习成果。潞城区民间社火活动组织参与者杜丽代表潞城区调研组,以贾村社火、微子镇三仁祭祀和填仓会为例,谈到节日仪式与民俗教化在组织民众与情感交流功能、信仰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高度融合以及共同信仰仪式三个方面关系密切,并建议在非遗传承中应建立政府主导型多元主体组织管理模式,以文化元素可视化为基础探索非遗传承的多重路径,把握非遗商业化和公益性的融合发展。来自晋中市左权县的小花戏传承人赵静作为武乡县调研组代表立足研培班学习调研经历,提出“透过非遗看非遗”“跳出非遗做非遗”两种思路以分析研究当代非遗的传承发展方向,并谈到要树立辩证性、系统性、人民性、创新性思维来推动新时代非遗的高质量发展。
潞城区民间社火组织参与者王何琴作为平顺县调研组代表,以北社村独辕四景车为重点案例,聚焦“非遗保护助推乡村振兴”这一核心问题,提出非遗保护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坚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与春季节俗、节日形式和精神内涵、自然生态和人类文化、非遗人才和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壶关县牛府鼓乐班社的上党乐户传承人牛国芳作为壶关县调研组代表,回顾了成员们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术·上党艺术班社”的调研情况,从生长脉络、行乐过程、行业祭祀三个方面对壶关地区上党乐户进行了详细介绍。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樊晋希子作为长子县调研组代表则围绕长子县西南呈村的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和上党八音会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探讨民间社火的“声音”与当地自然、社会、文化的共生关系,进而提出尊重传承的乡土性、回归生活本位、建立可持续传承机制三方面来保护民间社火的物质载体,传承社火表演技艺,让民间社火的声音延续下去。
听取各调研组的成果汇报之后,与会专家对研讨班开展和学员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侯姝慧副院长谈到,学员们对于非遗传承的热情与使命感令人印象深刻,政府、高校、非遗传承人协力参与的非遗保护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模式,在探索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激发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等方面潜力巨大。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对口协作合作处李明宗副处长提出,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每一代人应该承担起每一代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文旅结合、乡村振兴、高校助力、政府支持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萧放教授谈到,学员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勤奋刻苦和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的踏实敬业令人感动,通过考察、访谈和研究,各组发现了基层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成绩和亮点,也感受到一些困难、困惑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开放交流,积极寻找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多方参与的非遗平台的搭建使我们成为亲密的家人和共同体,未来更应该携手共进,开拓创新。
成果汇报会后,还举办了展示展演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萧放教授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方面总结了非遗研讨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进行了结业主旨演讲。
研讨班学员代表申莉萍代表全体学员发言,她呼吁全体学员自觉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财富。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