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朝阳全市博物馆联动推出重磅展览——142件文物讲述辽西走廊“枢纽之城”

  • 时间:2024-08-26 21:53:09 来源:  作者:  点击:

  

  核心提示

  位于朝阳博物馆三楼的“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一展览,精选朝阳市与7个县(市)区博物馆的石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142件(套)代表性文物,配合沙盘模型和展板,为人们直观地展现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的辽西走廊,以及自古以来就位于辽西走廊之上的重要枢纽之城——朝阳。

  西有敦煌,东有朝阳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条重要廊道,一条为西部的河西走廊,一条为东部的辽西走廊,而朝阳被称为辽西走廊上的“枢纽之城”。目前,“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在朝阳博物馆火热展出,参观人数逾4.8万人。该展览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

  本次展览精选朝阳市与7个县(市)区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分为“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华文明发端地”“民族融合的家园”“文化传播的纽带”“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丝绸之路的交汇点”6个单元,展出文物的年代从鸽子洞旧石器时期直到清末,年代跨越十余万年。

  “历史的地理枢纽”单元以大型沙盘模型为中心,配合图片展板和影像介绍,讲述辽西走廊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与河西走廊不同,历史上的辽西走廊是沿着大凌河谷地形成的连接东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大凌河道以柳城(今朝阳市)、平冈(今凌源安杖子古城遗址)为重要枢纽,向南分三条支路进入华北北部。大凌河道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现雏形,秦汉时期基本形成,辽金以前,这三条古道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辽西走廊沟通着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世界,在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边疆经略与国家认同、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农耕与游牧的交替转换、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用文物讲述辽西走廊以及朝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学生小杨边看边拍视频,他在朋友圈中写道:“这个展览很震撼,家乡朝阳是辽西走廊的枢纽城市,身为朝阳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西有敦煌,东有朝阳”最早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提出,他认为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特受尊崇的敦煌相对应,辽西地区的朝阳在汉代以降的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枢纽之城”,且“丝毫不逊色于敦煌”。“西有敦煌,东有朝阳”如今已经被收入歌曲《一路芬芳》,广为传唱。

  一级文物展现的厚重历史

  朝阳博物馆馆长王元介绍,本次专题展览共展出展品142件(套),包括5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留存着远古的记忆,诉说着一部生动的朝阳史话。“早就了解朝阳是中原农耕、东北渔猎、北方草原文化交融交汇的通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参观真是不虚此行!”朝阳市民周先生特意带孩子前来参观,他感慨道。

  国家一级文物红山玉丫形器和玉斧展位前吸引了大量观众。红山玉丫形器造型独特——双耳侧立、嘴部夸张,五官表现极具神韵,因玉器整体呈丫形得名。

  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石耜为花岗岩材质,通体打磨光滑,刃部较锋利,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这件珍贵文物长41.5厘米,最宽处14厘米,其硕大的个头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农具,这件石耜成为红山先民农耕技术取得重要进步的有力证明。

  这三件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朝阳地区红山文化的文明发展水平。

  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时期以玫瑰花为图腾的仰韶文化沿汾河下游北上进入燕山一带桑干河流域。在辽西地区,以崇“龙”为主要特征的红山文化沿大凌河道不断越过燕山向西南发展。两种文化在不断地拓展过程中融合,在大凌河上游产生了以龙纹与玫瑰花纹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和政治群体,红山文化进入新阶段。

  国家一级文物辽代“三彩釉子母狮砚滴”展位前也围满了人。这件文物主体以母狮为主,子狮卧于母狮背部,造型灵动可爱。砚滴为我国古代发明的滴水入砚的文具,其最早产生于东晋。这件文物是中原民族与活跃在辽西地区的契丹族相互交流的物证,从侧面印证辽西走廊是一条“诗书之路”。

  慕名而来的85岁退休干部马兴国说:“这些文物展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互鉴,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辽西的历史。”

  辽西走廊的研究是东北边疆史相关学者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课题,“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展览选取朝阳为关键节点,用文物讲述历史故事,成为帮助人们亲身感受辽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有益尝试。(孙阳 记者 郭平)


原文链接:https://whly.ln.gov.cn/whly/mtjj/2024082314040062077/index.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