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资讯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正文

陇南市的“七彩”民俗

  • 时间:2021-03-05 17:57:43 来源:  作者:  点击: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23113916d39b.jpg

  文县花灯戏

  陇南花灯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传在文县玉垒一带,是由当地的一种社火小戏演变成为地方戏曲的,约出现在明末清初年间。因为花灯戏在春节正月十五开始演出,台前台后挂满各种彩灯,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花灯戏”由此得名。花灯戏在演唱上借鉴了秦腔、川剧等特点,融进了陇南地方民歌、小曲音乐和表演形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生、旦、净、丑角齐全,成为陇南独特的民间戏曲。

  231139164t5t.jpg

  宕羌傩舞

  陇南市宕昌县的“宕羌傩舞”是宕昌县木家藏族男性舞蹈,当地俗称“脑后吼”。流传于官珠沟、鹅嫚沟藏区已几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原始古朴的祭祀舞蹈,2009年被宕昌县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113916df92.jpg

  陇南池哥昼

  陇南市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池歌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歌昼”原始、古朴、豪放,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的十二个村寨和石鸡坝、天池等地,是白马藏族在与大自然抗争及对祖先信仰的崇拜过程中继承下来的民族舞蹈形式和传统祭祀活动。队列主要由“池哥”“池母”“池玛”三种不同的角色组成,是白马藏族在对先人的信仰和崇拜过程中继承下来的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

  陇南市礼县人大多数来自山西与陕西的移民,在长期的经商中,把各地的民间小调带进了礼县。又经过六百多年的演变而形成了独具礼县特色的民间小调。礼县社火在演唱中,往往要组成多人演唱的社火班子。一般有唱秧歌、跑马曲、划船、耍狮子、卖药郎、社火官等(夜间社火),也有一些村官白天耍马社火,演员骑在马(骡子或驴)上,他们扮演的有五福、大升官、大登殿、双官诰、香山还愿等戏。


原文链接:http://wlt.gansu.gov.cn/fycc/34754.j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资讯网 zix.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